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拿到了世界上“最后一张”工业化的入场券

不用对这个题目奇怪,你平心静气的坐下来掰着手指头数一下,世界上有多少个工业国?

除了我们中国以外,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没有争议的工业国只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

二战后,除了日本、韩国因为工业基础较好,在美国扶持援助下发展了部分优势产业外,成功完成全产业链工业化的国家只有中国一个。

要理解全世界为什么工业国这么少,就要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概念。这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大家只要知道一个理论观点:在世界市场的前提下,工业化是有排他性的。

所以中国拿到的,可能是世界上最后一张“工业化”的门票——如此体量的有着14亿人口的中国迈入工业化之后,其他国家想再进入“工业化”殿堂,比登天还难。

中国的工业化之路,最早应该上溯到“洋务运动”。经历了工业化的西方列强对农业国的大清王朝的“降维打击”之后,工业化的威力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已经不再存有任何争议。

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理念推动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些人可以兴办一两个工厂,但是没有能力使中国全面工业化。

因为横亘在中国工业化道路上的四座大山:资金、技术、人才、市场。

欧洲列强是靠对外抢劫积累了原始资金——大航海时代欧洲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掠夺了巨大的财富,这些财富就是欧洲列强工业革命的第一桶金。

美国是靠国内掠夺和压榨黑奴——包括北方资本家争夺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的奴隶,同时用工业产品倾销抢夺国内的商品市场。最后矛盾不可调和爆发了南北战争,在付出了远超其后所有战争的人员死亡之后(南北战争美国死亡65万人以上),美国完成了工业化。

日本的资金积累几乎不可描述——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民的税负是当时满清治下中国农民的4倍,大部分农家佐餐的食物只有腌制的青梅。更有甚者,女性的身体被作为日本积累资金的手段,一船一船的日本农家少女被运到南洋去当妓女,用女人卖皮肉的钱来赚外汇,购买工业设备,日本工业化之路上飘逝者无数这些农家少女的异乡冤魂。

几十年前,日本有一部电影《望乡》,讲的就是到南洋做皮肉生意的日本农家女流落异乡做妓女,家乡可忘而不可回的历史。

封建时代和中华民国的中国的社会结构大体是这样——皇权不下乡,政府的基层机构只到县一级,农村主要靠乡绅自治。政府的税收主要靠吏与乡绅(地主)来向农民收取——广大农民不得不忍受吏与乡绅的超额盘剥。

那么,中国要搞工业化第一桶金从哪里来?

当时的中国能保证领土不被瓜分就是万幸了,完全没有对外扩张能力;底层的民众已经被搜刮的饥寒交迫,垂死挣扎在死亡线上;拥有资金的地主与城市买办者用他们的资金优势用高利贷的形式去盘剥自耕农,以获取更多的土地,或者去买西洋商品享用,或者就是投机炒作,炒黄金、公债、大宗商品,或者干脆把金银财宝埋在地里当守财奴——此时的中国,如果不发生天翻地覆的革命,不打掉“食利阶级”,就不可能迈出全面工业化的第一步。

所以,当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救国方案是中国工业化唯一可行的道路——打碎现有的社会结构,消灭中国的食利阶层!用食利阶层的利益为中国的工业化的启动资金!

当时中国的食利阶层是什么?就是出租土地收租的地主阶级!这就是为什么要消灭地主阶级,对地主实行改造,让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原因。这就是方方的《软埋》为地主喊冤,其实是反中国,反中国人,反中化民族,是国家和民族的敌人。

只要是让中国出现食利阶层,就是反工业化,反中国,反民族的。不管是过去出让耕地收地租,还是今天出租住房办公楼收房租,甚至出借资金收利息,其实其本质都是增加国家工业化的成本,是反工业化的,反中国的,反民族的。

万幸的是,天佑中华——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毛泽东是中国工业化之路的总设计师。他是中国工业化之路的奠基人同时也是结构设计者、建筑实施者,后来人的小改动、小发挥都属于装修性质。

建国后农村的土地革命、城市公私合营都是按照毛泽东这个思路设计的方案的具体实施。

在建国前三十年,中国不仅消灭了食利阶层,而且通过反复的“阶级斗争”也基本涤荡了食利阶层的生存土壤。今天食利阶层又大行其道,是社会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包括毛泽东自己的全体中国人都”勒紧裤腰带”,实施了从上到下没有任何特权阶级的“票证制度”,在保证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外,那时的中国确实是把每一粒粮食、每一个水果都省下来作为工业积累转化成机器设备了。

有了这样的一个总体方案,人才问题迎刃而解。

新中国一成立,一大批海外学者宁愿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也要回一穷二白的中国参加建设——原因就是中共的救国方案让知识分子阶层看到了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进入工业社会的希望。

所以,你现在能理解为什么二战后只有中国才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模式为什么那么难以复制,原因首先就是起步阶段的方案——用全面革命的方式打碎农业社会的社会结构,消灭食利阶层,踏着食利阶层的尸骨来筹集第一桶金—— 用28年的艰苦卓绝的革命和300多万共产党人的牺牲换来了工业化的崭新平台。

对比印度,1947年的印度比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条件要好很多很多,但是印度相比中国,少了毛主席那一辈人的忍饥挨饿,勒紧裤带的强力积累,少了暴风骤雨的土地改革,还有解放妇女运动,普及教育,利用中医药建立起来的基本的医疗保障体系。中国永远进入不了国家工业化行列。

今天印度和中国的差距,就是差一个毛泽东距离。

有了平台,还要有历史性的担当,才能走上正确的工业化之路。

这里不能不赞叹中共开国领袖们的胸襟与格局——因为只能大胸襟大格局才能让中国工业化从一开始就走上正确的道路。

什么是正确的工业化道路?

很简单,“先重工后轻工,先基础后发展”。

这是一条先难后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三十年栽花,后三十年结果的道路——没有大志向、大格局以及历史使命感甚至是献身精神精神是很难做到的。

工业化入门有两条路,其一是像中华民国一样从轻工业开始试探,这条路很容易,搞搞纺织业,日用品——前期投资不大,容易见效。可以迅速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大批就业问题,可以迅速给市场提供丰富的日用品,可以迅速形成工业产值。简而言之一句话——可以迅速做出政绩,二战过后绝大多数亚非拉不发达国家都是走的这条路。但是,这条路走到后面就是死胡同!没有重工业+化工业为基础支撑,你就很难一步步实现产业升级,你就永远停留在初级轻工业产品阶段。

第二条路是先重工后轻工。这条路无比艰难——因为重工业投资大周期长,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不仅需要持续的高积累投入,而且国民还无法直接分享工业化成果——典型的就是为后代打基础、做奉献。

但是我们的开国领袖选择的就是这样一条路。

我们现在回看,也只有雄才伟略的毛泽东,在这样的大思路的前提下,率领中国人民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成果,不但是解决了中国的领土安全问题,而且是换来了苏联的156项重工业基础建设的技术支持。

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知识产权转移,这是中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这个艰难的道路上,共和国选择又是选择了最长远的以炼钢为主的重工业+三酸一碱为主的化学工业为起点。

炼钢为主的重工业发展起来,才会带动金属加工产业链;三酸一碱为主的化工业搞起来,才会带动炼化、化工材料等产业链。

有这两条产业链,就有底气干任何制造业!更重要的是,搞制造业升级也就有了基础。

比如我们日用品——哪一样能离开金属配件+化工材料?就算是纺织业,没有化工业为基础,染料产业就搞不起来,你还不得不忍受别人的盘剥,如今东南亚一票国家纺织业被我们江浙民营印染企业按在地上摩擦这一现象,就很好的诠释了当时的领导人远见卓识。

有了这种战略眼界,搞自主国防军工也有了底气。

现代战斗机主要承力结构部分都是钛合金分段,而这个钛合金分段必须要用万吨模锻压机加工。目前全世界拥有4万吨以上大型模锻压机只有中、美、俄、法四个国家。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是1958年立项,1961年就造出来了!——这就是前人的肩膀。

毛泽东建立了中国的工业化平台,引进了苏联的技术,吸引了海外学子之后,又理顺了中国重工业产品的“市场”。

“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

中国的富裕,需要两个条件,国内外大市场和轻工业。

重工业只有投入没有利润,但是那是发展轻工业的基础和根本。在毛主席的前三十年,中国为了积累,几乎没有发展轻工业,而改开之后,中国在前三十年强力积累下,国家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国家安全有了保障,所以停工了花钱的重工业,将国家研发比例从毛主席时代占GDP的2.8%,下降到0.4%,变现积累全力发展轻工业赚钱,中国第一次在工业文明时代富裕起来了。

这个“富裕”不过是变现。印度从一开始就是发展容易让人“富裕”起来的轻工业,但是没有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富裕”是没有根基的。印度跟中国的差别就是,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后几个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并且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化国家,而印度则永远进入不了工业化国家之列了。

毛泽东指出:在我国的条件下,“则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拖拉机等其他农业机器,“只有在农业已经形成了合作化的大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才有使用的可能,或者才能大量地使用”。在毛泽东看来,集体化摆脱了个体分散无力的状况,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也能为机械化的推行奠定人力和财力等方面的基础。这是他基于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发展的实际而作出的新探索,是一条与苏联农业发展不同的路径。

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邓子恢提出的支持包产到户的主张被当作“修正主义纲领”,受到严厉批判,撤销了邓子恢领导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

毛泽东当年跟邓子恢谈话时说到:“不能搞单干,中国搞了几千年,农民也没富裕起来。一这样搞,半年的时间就会看出农村阶级分化很厉害。有的人很穷,没法生活。有卖地的,有买地的。有放高利贷的,有讨小老婆的。各家单干以后,购买力下降,城市工厂生产出来的农用机具和生产资料卖给谁?”

归根结底,无论是1953年跟梁漱溟的争论(笔者有专门论述),还是1956年跟邓子恢的争论,毛泽东的着眼点都是为了使中国快速的全面工业化。

所以我总说:不理解工业化,就理解不了建国后的毛泽东。

是毛主席那一代坚强的领导精神解决了中国工业化道路上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一系列问题。又在30年时间里持之不懈的扫除工业化上的一切障碍。

1950-1977年中国工业的发展速度11.2%,远高于美国、苏联、德国、英国等世界强国。经过了20年的艰苦奋斗,到70年代初,中国初步完成了国家工业化的基本建设。

这20多年中先后兴建了一系列工业项目,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为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以了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建立了种类齐全、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发达的科技体系,成功地发射了“两弹一星”。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为此后几十年来的经济建设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工业化的基础,毛泽东因此成为中国事实上的工业化之父。

中国人对工业化的付出,是上至领袖、下到全体国民,特别是农民的巨大付出。

对个人或者家庭在这个历史性事业中的微小付出,至今还颇有微词的人,应该重新学习一下《毛泽东选集》。

这是一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过程。

当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新冠疫情席卷而来的时候,我们作为一个“小到火柴大到火箭”完全可以自主生产任何产品工业国,为每一个国民提供了扎扎实实的保护和保障。也为全世界输送了口罩、疫苗、药品和小旗子(美国用)。

1956年,毛泽东说:“中国是一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现在看,他做到了!


相关推荐

评论 0

  1. 匿名就是伟人毛泽东。把铁钉腊柱到白行车叫洋物的旧时代,到两弹炸响工星上天,巨轮下水。大江飞长虹的新时代!拿到了进入现代化工业强国入场卷!屹立世界东方!回复

置顶文章